(2369)[转帖]魂归何处
《最寒冷的冬天》是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的惊世遗作。构思半个世纪,历时十载撰写,终成一稿。遗憾的是,付梓之日,作者因为车祸罹难,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遗憾。本书大约60多万字,既有大事件,也有基于个体的描述,本书思路清晰,文笔流畅,观点犀利。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解读朝鲜战争。朝鲜战争,在美国的说法里面不是war,而是conflicts,这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同时也说明了韩战在美国的整体地位。这真的是在美国被遗忘的战争。金日成-毛泽东-斯大林战争的起因是受到新中国的鼓舞,刚愎自用、少智无谋的金日成也想统一半岛。而这一想法完全符合苏联的地缘政治考虑。于是在瞒过中国的情况下,苏联经过海运和空运的方式(就是不走铁路和公路,因为那样会让中国有所警觉)进行了大规模的装备。金日成是一个高慢自大缺乏思想的人,他以为苏联会对他进行半岛统一完全意义的支持和不遗余力,他以为南方的民众会万分期盼他,所到之处一呼百应,他以为他拥有足够的斗争经验和智慧,他以为只有1个月左右统一的半岛就会出现。然后一切的一切似乎他都错了。斯大林完全支持,但是是言语上的,虽然武装准备已经送给了金日成,但是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不会进行出兵干预。因为斯大林知道和美国的对决完全没有把握。虽然有着表面相同的共产主义信仰,但是苏联的领导人首先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然后才是一个所谓的共产主义者。斯大林的目的很明确:将中国拖下水。斯大林担心一个新生的政权如果和美国关系走的很近,那么对于苏联的远东地缘利益是最大的伤害。事实的情况是,美国已经事实上占领了日本,日本成了一个附属国。麦克阿瑟的威望和权利甚至一度凌驾在天皇和日本政府以上。而日本是苏联心中的痛,日俄战争的惨败,让苏联至今难忘。远东的地缘利益如何得以保持?斯大林的算盘首先是:半岛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必须的。然后是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虽然中国内战给毛泽东带来了巨大的感情伤害---- 来自美国。但是不要忘记了,美国和中国传统的友谊:二战中,两个国家的民众共同对抗世界法西斯的战争,中国人普遍对美国人有好感,众多的美国人在这边土地上生活,传教,建立学校,救助民众。而中美联手是斯大林绝对不能容忍的。如何将中国拖下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斯大林的算盘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然后和中国搞好关系,同时和美国对抗。但是具体如何来讲中国对立于美国呢?这时候一个历史的小丑出现了:金日成。他狂妄自大想要统一半岛,斯大林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中国拖到美国的对立面。斯大林知道台湾问题,是毛泽东心中最大的痛。毛泽东首先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然后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统一完整的中国是毛泽东最大的心愿。所以他在重庆谈判中不妥协,他在划江而治中不妥协,即便是海南岛战役那么艰难,他依然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而台湾问题是毛泽东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不依赖苏联的海军和空军,毛泽东无法完成统一大业。所以斯大林给金日成的答复是“出兵干预的问题,你需要向毛泽东求助”。问题是毛泽东真的无法判断这些形势吗?答案太复杂。很难说清楚。这一切似乎可以从毛的童年、青年时期说起。毛不是一个天才的人物,他有理想有抱负,但是他出身一般,读书似乎也不是非常好,重要的是湖南远离中国的革命大本营。领袖们都在北京。毛在北大的遭遇似乎说明了他早年心中的自卑。毛后来的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很难说是否受到这一段遭遇的影响,“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是毛很推崇的一句话。他本人虽然读书,但是并非对知识有足够的尊重。而早年毛的领导地位的问题,诸多人没有支持他,这当中包含周恩来,也包括刘伯承。建国以后刘伯承率先远离核心权力层,远走南京。虽然周恩来对待毛一直鼎力支持,但是早年的遭遇让毛其实对他一直耿耿于怀(具体可参看《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AB团肃反运动)毛,敏感,自负。早年斯大林对于蒋中正先生的支持让毛一直难以释怀,而即便在国内战事,毛泽东节节胜利的时候,他想斯大林屡次表达出出访苏联的要求,但是斯大林一直不冷不热,但是从来没有答应过他的请求。而在国内战争期间,苏联其实并没有出什么力帮助毛泽东,甚至不如毛泽东从日本方面得到的多。可以想象毛泽东在斯大林那里受到了多么大的伤害。要知道,毛在遵义会议以后就是事实的全党最高领导人,他在党的地位是多么的伟大和高明---- 而毛本身的性格是浪漫自大的,同时也有自卑的一面。他固执的认为斯大林看不起他,看不起中国,看不起这个新生的政权。国内战争的胜利难以说服斯大林改变看法。那么国际战争呢?特别是对手是美国----连苏联都不敢碰的强大国家?从毛早年的遭遇经历和他的性格分析,从斯大林那里得到尊重并且有可能超过斯大林成为更伟大的共产主义旗手,或许毛泽东有这样的考虑在里面。而伤亡,从来不是毛泽东作为最高统帅应该考虑的问题。有人说,美国有原子弹,毛泽就说“我们就扔手榴弹”,原子弹造成巨大的伤亡,毛就说“我们人多,几千万不是问题”听到这话的尼赫鲁当时一身冷汗,无法自已。毛以为他能打败蒋,而蒋介石是美国武装起来的,那么他没有理由不能战胜美国人。在这个战事是否应该中国参与的问题上,或者是是否有充分的必要参与的问题上。中共几乎没有人支持毛的想法,毛想打,连周恩来---- 这个毛泽东后期革命生涯最坚定的盟友都表示疑虑,而从来将个人生死度外的彭德怀也质疑,林彪,则知道他无法改变毛的想法,他选择逃避。毛泽东自己曾经说,只有一个半人支持朝鲜战争。一个人是毛泽东自己,另外的半个是周恩来。毛有自己的想法:1,新中国的确需要国际地位,更需要斯大林的认可,找到一个合适的对手似乎可以证明毛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同时也能说明毛的胆略和魄力。2,中国民众很多人对美国没有厌恶感,更多的是和美国的亲切感,而这些人当中很多是富人,至少是中产阶级。这场战争对于毛以后的长远考虑,发动运动,打击富人似乎有了充分的基础。这当然是基于国内形势的考虑---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认识是否正确。3,在中共几乎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毛可以坚持自己,至少说明了他的绝对的权威和无上的权力。虽然名义上中国中央很多人,但是实际上基本上是毛泽东的金口玉言。如果打赢了,那么毛的权力更加无上,基于其个人的崇拜更加顺利成章。毛泽东在第一次到苏联出访的时候深深受伤,在毛几番请求以后,斯大林勉强同意,但是不是作为正式访问,而是作为庆祝伟大统帅斯大林的70岁生日的嘉宾身份。而他迟迟没有得到斯大林的接见更让毛泽东不耐烦。同时他在莫斯科看到了基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至整个共产主义社会的崇拜。这种对个人的迷恋和对于权力的崇拜深深的打动了毛泽东。毛希望自己比斯大林更伟大。如果战败,毛有理由相信是中国中央的其他人没有充分支持并且理解他,那么基于此的一场革命运动似乎更加顺理成章。 共产主义是个信仰,但是同样很飘渺,基于民族利益的考虑是每一个人民族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愚蠢的金日成,一个自负的毛泽东,一个奸猾的斯大林。他们就这样在所谓的共产主义的信仰上走到了一起。彭德怀-毛泽东彭和毛的关系很悠久,他们是很好的朋友,是革命流血中建立的友谊。在中共,只有彭德怀一人可以喊“老毛”---- 不管是早起还是晚期的革命生涯中,即便是周恩来,也总是“主席”这样的称谓。在林彪明确拒绝作为统帅加入朝鲜战争的时候,毛唯一可以想到的人就是彭德怀。林彪本来是最合适的人员,他在东北盘踞依旧,熟悉那里的地形、军队,并且林彪的战略战术已经在内战中充分证明。但是林彪确实有身体问题,军旅生涯的一次偶然受伤让子弹擦伤了他的脊髓神经,让林彪后来表现出各种生活上的特别。比较与他的身体原因,显然思想是更重要的原因。林彪从来都赞成这场战争,他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也是他因为身体为原因去苏联治病养伤。彭德怀和毛泽东本质上并不一样。彭是一个真正的战士,而毛是一个统帅。彭德怀出身寒苦,几乎没有读过书,他内心深处对于知识是渴望并且敬仰的。在革命的生涯中,他在实践中锻炼了自身的作战本领。作为指挥官,他却经常帮着小战士挑担子,看到老农的贫苦,他会把自己的口粮送给老农。彭心地善良,刚直不阿;如果比较自身的生命价值和一个普通战士,彭更希望一个普通战士的生命存活,而非自己。所以他在指挥战争的时候,更多的考虑的是战士的伤亡,对于政治,彭显然是一个幼儿园的水平。当毛泽东征求彭作为统帅出战朝鲜的时候。作为战士的彭德怀,义无反顾,他虽然知道此战九死一生,此战可能功败垂成,但是他别无选择,因为他就是这样的战士。当然彭表达了他的疑虑,而毛用他一贯的思想说服工作,成功的说服了彭。如果说彭是一个军事家,那么毛则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家。这种先天的思想分歧注定在以后的过程中,会冲突不断,并随着毛岸英的死去而更变得激烈。斯大林的食言----没有提供空中支持和足够的武器支持,让彭极为恼火,他叹息每一个无辜死去的战士;而这些恰恰激发了毛的斗志。彭甚至威胁不去做这个战地统帅,但是一切军事---- 归根到底为政治服务的。当战争到了最后的拉锯战阶段,毛甚至还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身在战场的彭德怀深深的知道,美军并不是窝囊废,也不是纨绔子弟,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同时也有高超的战略战术,当然也不乏斗争精神。虽然在政治范围内,这场战争在美国不被人们认知,但是每一个到了战场的士兵都是充满了斗志,并且有着无畏的牺牲精神的。当志愿军惨痛失败的时候,一向抵制飞机的彭德怀从战场飞到了中南海,已经接近上午10点,毛还在休息,只有,请注意是只有,彭德怀敢如此做:他撞开了毛的卧室门,一通吼叫,毛则有些仓皇的起床。彭德怀表达了他的忧虑和不满,对于战事进展的忧虑,这是一场难以分胜负的战争,不满则是针对毛制定的不切实际的计划。每一个是士兵的生命对于彭德怀来说都是鲜活的,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热血的流淌和死亡。毛泽东最终和彭德怀达成共识。然后很难说这一次强硬的表现是否让毛对老彭耿耿于怀。最关键的时候,是彭德怀支持了毛泽东的出兵决定,并将安危荣辱度外,决定临危受命。然而,随着战事的困难,随着毛岸英的逝去,一切都变了。1959年,彭以个人身份写给老战友毛泽东的一封信,被毛印发转给了几乎全党的高层,从而拉开了打击彭德怀元帅的序幕。文革中,彭德怀受尽折磨乃至凌辱,终于在1974年辞世。可以说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对于彭德怀而言是一种巨大的侮辱和伤害,而在1974年疾病交加的辞世或许是对他最好的解脱。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最终倒在政治家的脚下。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讽刺。胜负几何如果没有1953年的斯大林逝世,很难说朝鲜战争会在1953年结束。当然如果斯大林在1950年之前逝世,或许就不会有朝鲜战争。斯大林的逝世,让中国可以在国家层面和美国谈判,妥协。而美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注定美国要妥协。苏联、中国、朝鲜某种程度在当时是集权国家,举全国之力而进行这场战争。而美国的三权分立和总统的任期制,使得美国必须重新定位这场战争。妥协,是美国政治最大的优点,美国几乎很少举全国之力做某件事情。或许只有在特别的事情才有,比如二战。所以谈判是必然的,这场战争没有胜败,如果一定要看胜败,只能看时间给出的答案吧。在二战结束,对于世界整体的政治格局基本平稳的情况下,人们期待和平和友爱。当1949的胜利对金日成产生巨大刺激的时候,他完全没有顺应历史潮流,而是冀希望在苏联身上,建立所谓自己的功勋,悍然突发攻击,一举将李承晚部队击溃至海边。联合国授权美国组建联合国军维持半岛和平,身在日本的麦克阿瑟责无旁贷成为统帅。为了避免和美国正面冲突,中国军队改变了称呼,称为志愿军。理论上说,这是一支没有经过政府授权和组织,没有番号的散杂部队。一面是联合国授权的部队,一面是发动闪电战的金日成,一面是没有政府授权的军队;今天拨开迷雾,我们很难断定谁是正义的。志愿军的伤亡无法给你准确的数字,中方对此讳莫如深。但比较合理的估计死亡人数约40万,负伤人数约50万。美方的死亡大约三万五千,负伤约十万人。在半个世纪后,韩国一片繁荣,文明礼让,这个国家完成了自由民主的政治进程,也完成了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国家。朝鲜一片死寂,除了世袭的三代领导,这个国家每年还有几十万人处在温饱线以下,每年有几万人因为饥饿而非正常死亡。这个国家的平均身高据说已经不到1.6米。自由、民主和现代化,这是韩国的标志;桎梏,集权和法西斯,这是朝鲜的代码。今天的韩国依然有美军的军事存在;今天的朝鲜,志愿军的骸骨几次被清理。今天的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头号强国;今天的苏联已经成为历史。杜鲁门从一个平庸的总统走向了伟大;斯大林从一个伟大的统帅走向了地狱。历史终将给出答案,你可以不喜欢,你可以不承认,但是你不得不面对。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只是,每一个牺牲的志愿军,你们魂归何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