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1日星期六

(2080)[转帖]颜昌海:缅甸证明:除民主政体外,任何政权都将无路可走

2012年2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主持例行记者会,称“一些媒体报道大量缅甸‘难民’涌入中缅边境中方一侧,经核实,这些报道与事实不符。近来,由于缅政府军同个别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之间不时发生零星交火,一些缅甸边民出于安全考虑暂时进入中国境内,局势平息后就立即返回缅甸。这些人不是难民,人数也远没有外界报道的那么多。中缅是友好邻邦,中方处理此事时始终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向入境的缅甸边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便利。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织问题由来已久,是缅内部事务。中方一直敦促缅国内有关各方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以有效维护中缅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
但官媒人民网的消息是:缅甸政府与该国最强大的反叛组织“克钦族独立军”长达17年的停战协议于去年6月被打破。近几周来,双方又发生冲突,随着冲突的升级,导致数万名缅甸难民离家北上,越过中缅边界,涌入中国境内,一拨拨难民令克钦族叛军与政府军持续数十年的冲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官媒称,1月中旬,缅甸政府与克伦族叛军达成了里程碑式的初步停火协议,与掸族、钦族等其他民族的反叛团体也达成了类似的协议。一名在缅中边境处理难民问题的克钦族代表最近表示,交战已停止,但双方都还没有撤军,这意味着,“难民们还不能回家”。援助组织的中国工作人员表示,近日来难民人数“大幅上升”。在靠近中缅边境的盈江县,援助组织一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有大约4万名难民,其中仅盈江县就有2万人,“几乎都是老弱妇孺,还有孕妇和正在哺乳的女性。”许多难民住在临时的难民营里,其他人在边境两侧的学校和村庄里找到了临时的容身地,还有几千名难民在森林里流浪。
外交官们表示,克钦的冲突可能是登盛面临的最大挑战。甚至连缅甸政府的首席谈判代表昂当也说,克钦邦的和平可能要花3年才能实现。
缅甸克钦族与中国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称。中国境内的景颇族有12万余人,据1970年代的统计,在缅甸的克钦族总数约56万人。缅甸的克钦族主要居住在克钦邦山区,瑞丽江流域、掸邦山区以及景栋地区,在印度阿萨姆邦那加西部山区也有少量克钦族居住。克钦独立军已成为“缅甸最难以对付的一支叛乱力量。考虑到它的地理位置、军事实力和政治圆滑度,克钦独立军可能削弱新政府的各项努力,并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构成显著威胁”。克钦独立军组建于1961年2月5日,当时,缅军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少数民族军来到缅北克钦地区,宣布成立了“克钦独立军”,并且成立了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和“克钦政党”。
1987年5月,缅甸国防军对克钦独立军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剿。1989年3月,缅甸国内最大的反政府武装“人民军”瓦解,克钦独立军在武器等方面断了重要来源,形势对克钦军不利。于是决定与政府进行停战谈判,1994年2月24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缅政府承认其为“克钦邦东部第一特区”。由于缅甸政府与叛军的武装冲突,缅甸一万多人越过边界,逃亡至云南省寻求避难,逃亡难民多为妇孺和老人。不过,云南省政府否认有难民,强调边境情况正常。据路透社报道,缅甸政府军近日与国内最强大的反叛组织“克钦族独立军”发生武装冲突,致使克钦族人逃往边境地区。但目前冲突的强度已经减弱。缅甸境内救援组织称,这批难民多数是妇孺和老人,云南省当局已要求难民离开,但无采取驱赶行动。难民在临时帐篷栖身,所有的难民营都缺乏饮用水,部分营地痢疾横行。救援组织担心会有更多人逃离,使本已严峻的局面进一步恶化。路透社报道分析,军事冲突亦可能不利缅甸争取欧美国家取消制裁。欧盟和美国曾经提出,解除制裁的前提之一,是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组织达成和平协定。
但目前,缅甸反对派领袖昂山淑姬已正式报名参加本年4月1日国会下议院补选,带领全国民主联盟角逐逾40个席位。昂山的决定极具象征意义,一方面标志着她与全民盟重返主流政坛,另一方面代表她对缅甸政府最近一轮的改革措施的认同,为缅甸脱离孤立揭开序幕。缅甸前年底曾举行多党派选举,但军方要全民盟在参选与踢昂山出党二者间抉择,最终,这场选举沦为军方披上文人外衣的形象工程。讵料,获军方“祝福”的新政府上台后,非但解除对昂山的软禁,而且纡尊降贵为全民盟重返政坛铺路。与此同时,当局不断向美欧示好,除释放大批政治犯,还不惜得罪中国、叫停克钦水坝工程以表尊重民意。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1年底历史性访缅,构成“缅甸肯当乖孩子就有糖吃”的画面。总统吴登盛食髓知味,近期边寻求与少数民族和解,边释放数以百计政治犯,换来华府同意与缅甸全面恢复外交关系的“大蛋糕”。不过,无论西方对缅甸军方推行民主改革有多乐观,军方一日不进一步下放权力给人民,美欧都不会贸然将揪着缅甸后腿的手撤回?
缅甸拥有丰富资源,战略位置得天独厚,有麝自然香,中印争相拉拢,严重削弱了西方制裁力度,缅甸军方对撤销制裁如此着紧,或许缅甸军方醉翁之意不在酒,透过由上而下的改革开放,在可控制的情况下满足了本土改变诉求,消除内部隐忧。对外,美国于中印急速崛起之际将战略部署东移,缅甸想进一步提升其左右逢源的优势,在利用中印对抗西方制裁之同时,很自然与西方大国眉来眼去藉以自抬身价。
1月17日,缅甸移民和人口部长吴钦伊在内都比告诉西方媒体,缅甸总统吴登盛已下令军队除自卫之外,不许攻击任何少数民族组织。吴钦伊说,在12日和反政府武装“克伦族全国联盟”签署停火协议的第二天,缅甸总统吴登盛就下令军队除自卫之外,不许攻击任何少数民族组织。去年12月,当地政府与东南部掸邦的南部掸邦军签署停火协议。不过,仍有一些反政府武装继续“分庭抗礼”。吴钦伊承认仍然有小规模冲突在一些地区继续。“在有些基层单位,当巡逻队执勤的时候,意外与少数民族武装相遇而交火。有时,(不准许攻击的)命令没有传达到基层。”吴钦伊还说,克钦反对派还没有接受政府和平对话的提议。
但缅甸国会人民院议长吴瑞曼表示,缅甸“别无他法”,唯有继续追求民主。吴瑞曼是以前的军方高级将领,“我们正从一个前军事国家转型为一个民主国家,这并不容易。”他说,缅甸除了走向民主体制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他认为现阶段很难明确说出,缅甸会在什么时候实践民主,但承诺会竭尽所能尽快达到目标。
昂山素季也与到访的法国外长朱佩会谈后说:“我们希望这些新的发展将加强民主化以及国家和解的进程。”但她同时说,不肯定军方是否完全赞同有关改革,并担心不同意民主化的军人可能发动政变。吴瑞曼否定了军方重夺政权的可能性,他说:“我不认为这会发生。我们真正了解人民的需要和国家目前的状况。”他还保证,4月的补选将是自由和公平的,表示昂山素季届时胜选,他们将有机会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自去年缅甸改革以来,其国内政策变化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欧美各国在缅甸民选政府上台后频频到访,对缅甸的改革表示赞赏。挪威政府已经宣布取消对缅甸的贸易和投资限制,成为首个取消对缅甸制裁的欧洲国家。挪威外长乔纳斯盖尔斯特勒称,挪威将取消限制挪威私营公司与缅甸进行商贸往来和投资的政策,“鉴于缅甸的民主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我们认为这样的决定是合理的。缅甸需要投资和商贸往来以增加就业、促进发展、减少贫困”。但挪威方面同时表示,将会继续执行欧盟采取的对缅制裁措施。
缅甸的将军们在寻求一个改善与美国关系的机会。一个惹上麻烦的美国人在2009年5月给了他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当时他正试图游过仰光的英雅湖完成营救昂山素姬的“神圣使命”。约翰·叶塔,这位来自密苏里州的53岁的退伍越战老兵,打算把民主英雄藏在伊斯兰长袍中偷运出缅甸。他因违反缅甸的关于昂山素姬的软禁条令而与昂山素姬一起被定罪。但这一次,他并没有被关进仰光著名的应森监狱,相反,缅甸军政府让他与一名美国参议员一起飞离了这个国家。这是缅甸向西方策略的重要一步——但不是第一步。
对数十名仰光、华盛顿和东南亚的官员的采访和维基解密上的外交电文显示,在奥巴马上台后的第一年,美国和缅甸小心谨慎的与对方跳起了“华尔兹”。叶塔非比寻常的半夜游泳解救昂山素姬的行动促进了美国和缅甸双方的舞步,但双方关系进步的根源,是缅甸对崛起的中国对他们施加影响的恐惧,而且双方关系的发展得益于印尼顶级外交官的协助。美国政府随后表达了介入缅甸军政府和将军们进行改革的意愿。希拉里访问缅甸,使缅甸军政府的改革步伐迈进。
美国官员希望通过改善缅甸与西方的经济联系来巩固缅甸改革派取得的成果。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有钱的竞争对手。为了抵消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缅甸取得的成果,中国派出了最高级外交官前往缅甸,向缅甸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2009年初,奥巴马的新政府显示了其亚洲政策的转向。在过去的10年中,当美国正陷于伊斯兰战士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中时,从贫穷中崛起的中国已经在经济和外交上取得了巨大成果。与此同时,西方在贸易和投资上的制裁,不光给缅甸造成了损失,而且日渐推动着缅甸加强与其北方强邻的经济合作。缅甸也是东盟成员之一,东盟看到了改变缅甸日渐向中国靠拢这一现状的机会。在一次采访中,印尼外长马蒂·纳塔勒嘎瓦说,东盟的目标是鼓励缅甸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以说服华盛顿放松对缅甸的制裁。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东盟给缅甸的将军们颁发了一个体面的大奖:让缅甸担任东盟这一地区性组织的2014年轮值主席国。
华盛顿意识到对缅甸的制裁,并伤害着美国与东盟的关系,于是美国决定介入缅甸事务。在东盟和美国看来,仰光策略是平衡中国在亚洲迅速崛起的关键。
2008年的一次自然灾害之后,缅甸对西方的深刻的不信任态度开始软化。缅甸军政府中的死硬派当时担忧美国军方有朝一日会找到一个借口干预缅甸事务,在缅甸的外交官说。缅甸的士兵阶层无法忘记1885年1000名英国军队是如何轻而易举的沿着伊洛瓦底江而上,占领缅甸当时的国都曼德勒,使得锡袍国王和他的家人匆匆流亡到孟买。这种疑虑解释了为何在2008年一场暴风袭击了伊洛瓦底三角洲和仰光、造成近14万人死亡后,缅甸军政府不让美军飞机运送救援物资进入缅甸。这场灾害也让缅甸把首都从仰光迁往离安达曼海20公里的一个遥远小城内比都。
但最终,美军的飞机被允许进入缅甸,给缅甸带来了超过4000万美元的物资。这场灾难逼着缅甸的高级官员开始与外国救援人员展开对话。前联合国官员、作家、有影响力的缅甸事务评论家Thant Myint-U表示,使得缅甸军政府最终改变态度的是,他们意识到他们可以开放一些,接受外国援助和与外国救援人员对话,天并不会塌下来。
在2009年1月上任后不久,奥巴马与希拉里·克林顿宣布他们将评估对缅政策。这使缅甸的将军们在处理2009年夏天叶塔的游泳营救事件有了机会。在2009年8月叶塔案件宣判后几天,美国参议员詹姆斯·韦伯飞往缅甸。然而缅甸人安排了他与丹瑞的会见。从来没有任何美国官员见过现年78岁的缅甸军政府神秘领导人丹瑞,终生是军人,从1992年开始领导缅甸军队。一位与缅甸军政府的高级将军们有联系的商人说丹瑞一度寻求改善与华盛顿关系的机会,甚至中国都支持缅甸这么做。中国当下在美国与缅甸双边关系中的的摇摆不定的态度看起来不合乎常理。但在当时,中国认为缅甸与西方改善关系有助于这个动荡的南部邻国的经济与稳定。内部的争斗可以导致政权更替,而那将危害到中国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项目上的经济利益。
根据维基解密发布的一份外交电文显示,“丹瑞和其他将军看起来能够听懂韦伯的一些幽默,(例如韦伯引用杜鲁门总统的话'在政治上,如果你想要寻找一个忠诚的朋友,那就找一条狗。)”韦伯强调了美国政府与丹瑞关系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我认为在最近的两年,对于第二层次国家而言,美国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平衡点、战略平衡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根据电文显示,丹瑞做出了回应,表示缅甸希望能够恢复与华盛顿的直接联系。会议之后,丹瑞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任命前缅甸驻美大使、现任科学技术部长吴当担任对美特别公使。这响应了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宣布的他将会向对手们“伸出手来”,果他们“松开拳头的话。”电文说,“将军们期望得到回应”,而回应是迅捷的。吴当在随后的9月19日在纽约会见了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科特·坎贝尔。几天后,缅甸外长那温被允许访问了他在华盛顿的大使馆——尽管只有一天。
渐渐复苏的双边关系陷入的僵局。丹瑞当时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将于2010年11月举行的会对缅甸产生重大影响的选举上。这次选举将会让一个名义上的公民政府上台执政,尽管这是由军方代理人提名的。
1988年缅甸军队对学生领导的抗议行动进行镇压后,美国对缅甸开始了大规模制裁。1997年,制裁进一步加紧,美国禁止了对缅甸的新的投资。 2003年,华盛顿禁止了缅甸的进口。2007年,缅甸僧人领导的一场抗议活动遭到镇压后,华盛顿方面把制裁的目标对准了缅甸政府重要官员的资产和他们的生意伙伴。这些官员和他们的家人被列入入境美国的黑名单。尽管美国官员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对缅甸的制裁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些制裁绝对是一种刺激。2009年9月的另一份外面密电显示,与缅甸政权有紧密联系的一家建筑公司老板Khin Maung Win在韦伯访问缅甸后告诉美国大使馆官员,缅甸政府并不指望美国制裁政策迅速变化,但他说“高级官员们”希望得到更积极的信号,包括允许缅甸高级官员的子女们到美国就学。于是让步发生了。当被问及为何缅甸对与美国建立更好的关系表示忧虑,“Khin Maung Win肯定的表示:因为中国。”电文说。“缅甸高级领导层不喜欢过于依赖中国这个专制的邻国,因此希望美国能够成为一个缓冲。”Khin Maung Win,缅甸军政府的领导们“有一个总体目标,就是与美国建立更好的关系,一直是那样。
被维基解密公开的大使馆密电表明,与华盛顿一样,中国对缅甸改革步伐也不满意。“中国显然对丹瑞政权拖其后腿感到不满,”美国驻缅甸高级外交官Shari Villarosa在2008年一月招待中国驻缅甸大使管木用午餐后,在一份外交密电中如是说。Villarosa说,“如果缅甸发生动乱的话,将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在缅甸的商业利益,出于这种预期,使得中国能够接受我们的行动。” 她说,中国大使还建议,可以向缅甸军政府的高级官员保证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和经济利益,这样的话他们(将军们)将会更容易接受逐步让出权力。
丹瑞的军政府在前年的并不完美的选举后下台,新任总统吴登盛的新政府在去年3月开始接手政权。随后,一场令北京担忧的骚乱迅速发生了。——中国在缅甸修建水电工程项目,但坚持要使用自己的工人,而且打算把水电站建成后发的电的大部分从极度能源匮乏的缅甸输送回中国,这种行径引起了本地人的愤怒。6月份,在缅甸北部边境卡钦省的分裂主义者叛军袭击了一个水电建设项目后,超过200名中国工人逃回了中国。3个月后的9月底,吴登盛总统宣布停止了中国承建的缅甸北部的价值36亿美金的大坝工程。这个大坝破坏了伊洛瓦底江的下游,引起了缅甸人民的愤怒。
奥巴马的高级顾问本·罗德斯和其他的美国官员把这次缅甸政府对这一草根抗争的回应视为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种回应有助于说服华盛顿,缅甸已经确实发生了改变。“他们中止在建的项目以应对人民的呼声,这说明缅甸政府在对人民负责上采取了严肃的态度。”
奥巴马11月份前往印尼巴厘岛参加东盟年度会议,与亚太地区领导人会晤。按照东盟的议程,2014年将由缅甸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印尼外长马蒂·纳塔勒嘎瓦是东盟中解决缅甸僵局的倡导者。他从缅甸军政府对得到国际社会尊重的渴望中看到了缅甸改革的契机。
缅甸的新总统吴登盛在巴厘岛峰会上会晤了奥巴马。但白宫仍然对介入缅甸事务持审慎态度,而且并未显示出任何放松对缅甸制裁的迹象,缅甸应该对改革路径给出更清晰的信号。缅甸的改革对东盟也同样重要。这个拥有6亿人口、经济总量1.5万亿美元的十国集团,想在2015年成为一个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合体,如果不进行重大改变,缅甸经济将很难融入共同市场。于是在纳塔勒嘎瓦决定在10月底在缅甸的新首都会晤吴登盛总统。
纳塔勒嘎瓦说,吴登盛政府成为1961年以后缅甸第一个公民政府,最近吴登盛正着手于一系列的改革行动,他希望这些行动能够说服东盟,缅甸的改革是真的。从2011年3月30号掌权开始,吴登盛会见了昂山素姬,并允许她离开仰光;缅甸政府与北部的位于泰国、中国边境的分裂主义者进行了和平会谈;缅甸政府放松了媒体管制,使工会合法化。在与纳塔勒嘎瓦会见前的两个星期,缅甸政府释放了200名政治犯,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吴登盛脱下了制服,换上了缅甸的传统服装纱笼,对话进行得空前的坦诚。
令印尼外长纳塔勒嘎瓦惊讶的是,一名议员承认,昂山素姬在1990年的选举中获胜。军政府从来没有否定曾经偷窃选票,但也从来没有承认这么干过。“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意义深远。”缅甸事务专家吴丹敏说,这个国家基本上遵循了他们在2003年制订的“民主路线图”:颁布新宪法,接下来进行选举,然后是文职政府,然后过渡到民主国家。
这张“路线图”曾经被分析家和西方政府当作闹剧而被广泛的拒绝。但吴登盛的首席政治顾问格格莱坚称,缅甸的变化从那时候就开始了。而缅甸的变化也证明:除走向民主和人权外,任何政权将都无其他路可走。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258792.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