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1625)[转帖]李吉诃德:中国“道德家”的短板

放眼望去,果真越来越少见道德的踪影。如今的中国人已经进展到了见人起疑,见物发憷的地步,你不知道摆在面前的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或者包装成馅饼的陷阱。即便通过加V确认了那就是馅饼,你也会多出一层顾虑:即它的用料与做法。

尽管道德渐少,但中国的“道德家”却一个不少,反而更多。王世明刚刚飘过,姜昆又空降下来,摆出一副“道德”POSE,指斥郭德纲“道德上有问题”,说“郭德纲在网上闹了那么多事情,在道德上伦理上出现了那么多问题,我搞不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他。”

作为同行,姜昆不会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郭德纲”,除非他故意不知。装傻在“道德家”们是很擅长的一种技法,为的是表示他们的聪明。但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他确实蒙在鼓里,百思不解。这大概正是他的相声至今还停留在“道德伦理”层面上的原因。

相声这东西很怪,不能作“巡回报告”,不能进“道德讲堂”,一旦升到“道德伦理”的层面就会变得如同嚼蜡,想得笑声掌声就要求人可怜可怜,仿佛由一个道士仙人瞬间变成了乞丐或丐帮。姜昆的相声就是如此,每次与徒儿都像是备着干冰出来,当烟雾散尽,便露出了两根或几根蜡头儿。为了春晚的一段儿嚼蜡他们总要准备一年,到头来却还得作揖抱拳,求点儿面子。

如果姜昆确能顺应民意,体谅民情,不如就此放弃了相声,去做一位职业“道德家”。我以为这恰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说到眼下中国的相声,也只能是郭德纲及德云社了,姜昆以及协会等等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他们又是“宫廷相声”的代表人物,你无视他就是“道德上有问题”,这真是哪儿找说理的地方。

好在还有网络,还有剧场,郭德纲一首小诗,一个“太监”就把姜昆鼓捣了两个多小时的讲话剥了皮去了筋。这就是差距,郭德纲是有真货,姜昆只有水货。水货也罢,就该低调一些,否则真就成了讨个饭也要带上经纪人的主儿了。

相声没有其他,先是叫人开心,叫人快乐,其次才是教化。有则更好,没有也就没有了。相声不是“中央文明办”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教育部下达的德育课程,也不是曲协所倡导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之类。中国人的道德题目连文明办、教育部、曲协都还无解,却叫相声承担起来,这不就是一段相声么?

知些历史的人都能觉察:从前最好的艺人是“卖艺不卖身”,所谓“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次一等的是“卖艺又卖身”,说为艺术献身是“道德”了他们,但为生活所迫、环境所驱、人性所使却也是事实;如今的艺人大家看到了:“卖身不卖艺”。何以如此?因为他们实在无艺可卖。他们果真就是“投身”了艺术,或卖姿色,或卖灵魂,或傍或靠,只像是一个个空壳印在屏幕报章,行在剧院戏台,却又个个“德艺双馨”。

他们时常也研讨“艺术”,“德艺双馨”的姜昆便一直“坦言”自己正处在“瓶颈期”,尚未找到“突破口”等等。其实他的“瓶颈期”大概已有二十多年了,若比癌症,早已到了晚期。他的“瓶颈”的造型固然比所有瓶子都长,却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突与不突已无所谓。实在想突就需再耐寂寞,更少嫉恨,以求精业。自然这对习惯了虚假风光的人很难,就不如转朝别的方向,比如我前面的建议,做一个职业“道德家”,谢绝专业,只对“恶搞经典、蔑视权威、曲解历史、丑化榜样”之类现象进行批评教育,正言什么“如果我们生活在没有权威、没有偶像、没有榜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悲哀的”等等。尽管还是老调重弹,但所谓“老调”正是“道德家”们的专利,常说无妨,我们不听也就是了。

记得像是姜昆之前很久就有人在“瓶颈”里这样哀叹“时代的悲哀”等等。我倒是有点不同的看法:我以为所谓“时代的悲哀”恰是因为有了太多的伪权威、假偶像、烂榜样的存在。着眼看看现实,“权威偶像榜样”哪一样少了?他们不都在那里劳神劳力劳财,竞相标榜么?这一套马戏尤以教育圈及演艺圈为主,姜昆自然不会排除其外。

充斥了这些东西,时代不免就会悲哀,而这些东西也不免会像皮屑一样被时代洗濯涤荡。回头看看这几十年,多少“权威偶像榜样”扑落?就因为总是想着“时代的悲哀”,从来缺乏“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个人”的勇气与定力。

你尽可以装权威、装道德、装正义、装AC,但总有装出马脚,装成其他的一天。结果大家也只好鄙视你,敬而远之你了。

靠“道德”吃饭,或吃“道德”饭的人似乎都要在道德上败落。或是他们太相信自己的衣冠口才,或是他们太不相信大家的眼睛与智力了。

在中国,“道德家”是件比较惬意的差事,职业的“道德家”尤其如此。但也因此有了一些短板,障碍着他们的能量发挥。第一块短板就是他们往往不学无术,别无所长。作为“职业”,他们只关注“道德批判”,而对其他技学全不在意。一是在这行做个“口贩”也就够了;二是他们多因为在原本的行当混不下去,才跑到了道德的营盘。这样的人这些年来一直呈现,不过消失得也快。

第二个短板就是他们往往高高在上,趾高气扬。作为道德的“管家”,他们的身位不是什么中央,就是什么部什么协会,身份不是什么主任就是什么会长秘书长。只是道德从来不是高处的果子,却是低处的根脉,并不适合什么“仙人指路”、“仙人摘桃”之类招数。而且以他们的能力,指着指着不免就会追尾,摘着摘着更加麻烦,大家终于都成了“太监”,也就由此“道德”起来了。

第三个短板是中国的“道德家”往往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对人一套,自己一套。这才是最令人郁闷的地方:他们的存在非但没有使社会变好,反而增进了社会的信任危机。我越来越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每当“道德家”们在倡议什么,你就朝着相反的路上走,准能和他们打上招呼,讨到签名。比如当他们倡导“反三俗”,你就去逛夜店;他们倡导“出精品”,你就去看劣质广告;他们倡导“幽默”,你就去挠墙……。这样做就对了

中国之大,确实不乏“权威”,也不乏“道德家”。比较罕见的是“权威”与“道德家”合二为一,仿佛雌雄合体,就是类似姜昆这样的人物,而其“道德”也几乎就是“葵花宝典”一样的神功了。

相比,郭德纲们断然不是君子。君子彬彬有礼,登乎庙堂,不会口吐“三俗”,拿人随便“砸挂”。或者他是真小人,而姜昆等等恰是伪君子。

忽然勾起一件旧事:不知代表中国相声申遗的事情进展如何?我倒觉得这才是姜昆的正业,也是他自出道以来编得最好的一个段子。只是至今不知下文如何,他应该盯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比死盯郭德纲更有价值。一是这样他会自降身份,二是恐怕被韩国人抢到前面。
http://lijihede1794.blogchina.com/1204242.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