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星期五

(2119)[转帖]神了旁逸斜出:在Google总部吃自助餐

去年7月份我在美国旅行的时候,曾经专门到Google 总部参观了一回。20日近中午时分,我的侄子子弢驾车载我们去硅谷,他已经和他的朋友Howard·Z约好,要带我们进入Google总部实地参观和吃免费Buffet(自助餐)。Z是在Google 总部做软件程序设计的,开一扇方便之门,使我们有一个长见识的好机会。
车子离开三藩市,直奔San Jose,硅谷的所在地,那是另一个城市,距离三藩市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许多往日仰慕的IT公司的总部都在那里。所有建筑物的外表都很平常,并非豪华高贵的高级商厦,你不看公司的标致牌,几乎看不出这里有什么特别,然而里面绝对是另一个乾坤。在绿树林荫中慢慢驶入Google总部区,约二三十幢平房楼,路边都有很醒目的公司招牌。7月份要想在这些IT公司园区泊车,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暑期有很多的实习生来工作,车子泊满了所有的空间。走下车来,沿途只见到处都靠着一种轻巧、小型的粉红色的自行车,只看到年轻人踩着这样的自行车,沿着林荫道潇洒滑行,然后把自行车随意靠在树根草地。这是Google为员工们准备的园区交通工具,你使用之后,停在任意一个地方,下一个需要用车者可以随时使用它骑着去你想去的园区。
Z早就站在某楼房门外等候我们。Z是上海人的后裔,拿到博士学位后曾经在微软服务过,现在在Google工作。Z圆头圆脑的,穿一件随意的T恤和一条短裤,一对拖鞋,和一个杂货店的理货员没有什么区别。但Z健谈而脑筋很清晰,对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都有透彻的见解。对于写软件,他说,我们其实就是一个平常的技术工,按程序写作,是IT领域的新型蓝领而已。
Z用他的通行证带领我们进入总部,问我们是喜欢吃中餐还是西餐,我答道,吃西餐。Google总部设置有西餐厅和中餐厅,所谓的西餐厅里面分别有美国餐、意大利餐、日本餐、印度餐和中餐,其实是一个综合餐厅。你自己拿了餐具托盘,自己去选食物。餐厅里主要是印度人和中国人,西人很少,一目了然。我们在美国吃过太多的Buffet了,食材烹饪无非如此,所以对此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是稍稍选了一些食物,目的只是亲身感受一下罢了。
Google内部的餐饮全部是免费的,每天总部拿出大约10万美元为全体员工提供餐饮,平均下来,每天花在每个员工餐饮方面的资金成本大约$17美元。邻近其他IT公司的一些员工也会进来享用,Google也不计较,事实上其他公司的员工来这里用餐,和Google的熟人一起进餐,可以把他们公司的工作主意和项目思想与Google的员工分享,无形中Google是赚取了他公司的文化资源。公司曾经计算过成本得失,如果让员工午餐休息出外购买餐饮,要花去不少时间,反而会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现在虽然公司提供免费餐饮,可是却可以节省员工很多时间。并且可以使到员工们都聚在一起,互相分享,既可增进感情,也可以提供许多多边学术文化交流融合的机会,其实工作始终没有中断。计算下来,无形的收益比十万元可以买得到的多得多,这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勾当。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里,也有这样的共享餐厅,虽然不一定是免费,但同样的一个目的:让教授们和学生可以在随意的氛围里进一步讨论学术文化。不过Google的免费,只是表明了它具有更深刻独特的公司文化,Google一直被评为有世界上最好的员工福利制度和具有最自由工作环境的场所。Z说,Google创建的氛围更像一个大学研究院,而不像一家公司。研究性、创造性和合作向心力是Google的核心价值观。
餐后我们一路参观了他们工作的地方,我发现各个工作场所五花八门,有些像工作室,有些像书房,有些像一个野营休闲地,有些就像喝咖啡的闲聊室。不少员工喜欢在大厅里支起一个考究的帐篷,就像巴顿将军的前线军事指挥所,每个小团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设计自己的工作场所,风格各异。令人惊讶的是各种小型餐饮部如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般的分布,咖啡与茶,精美点心,小食零吃,冷饮雪糕,水果沙拉,三文治,milkshake(奶制品搅拌),随意自取,或者让专人制作。
Z说,在Google里,中国人是做技术活的居多,在管理层几乎没有中国人。最高管理层一半是西人,一半是印度人,在整个Google的管理层也有一半左右的印度人。中国人的毛病是喜欢和自己的同胞聚在一起,就连午餐也要吃中餐,所以Google要专门设置一个中餐厅。于是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没法子和西人、印度人打成一片,大家缺少工作之外的文化,也没有工作之外的共同语言,甚至连英语也没法说得更好。印度人和西人都长着一副高加索人的面孔,只是皮肤黑了些,他们从小讲英语,来到美国,英语就成了“普通话”,虽然有印度口音,但是出口流利,显得很自信。而中国人很执著于自己的中文。印度人对于自己的过去会干脆放弃,但是中国人却执著于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所以不懂得“拍西人的马屁”,要得到西人的文化认同,会显得特别困难。出来的中国人原是在国内北大、清华一类名校的精英,一直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到了美国,放不下自尊的架子,在国内时只会读书,体育尤其糟糕,不会喝酒和享受生活,整套生活方式太中国化,技术和知识都很优秀,可是综合素质就比较差。说到管理更形同白痴,自己人之间斤斤计较,特别不抱团,内哄很多,离心离德,合作能力十分糟糕。心里很看不起印度人,对印度人能够进入管理层很有抵触情绪,可是自己也没有办法表现出管理素质。结果中国人只能成为高级的技术蓝领。
我在Google总部吃Buffet还发现:所有人绝对不像在餐馆里吃自助餐那样有饕餮的贪婪之心,人人适可而止,用量少而精,这是我在所有的Buffet餐馆里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观,显得那么健康,从容,正常和节约。有人说过,吃自助餐就是吃“暴肥”(英文Buffet的谐音),拼命要吃回成本,要取一个赚头,结果受害的总是自己,餐馆老板给你提供琳琅满目种种式式的大餐,你却拿了自己的性命去做代价,所以吃自助餐就是饮食自杀。可是在Google总部吃Buffet,最大的目的是自由自在的分享和交流,吃饭不是目的。当然天天吃可以有丰富多样的选择,大可满足享尽天下美食的便宜,可是Buffet设计的意图就是你一定会吃腻的,结果最后你会明白,满席佳肴,我只取我乐意的一瓢,这是个人主义文化的精髓。分享与交流才是软件的精华,分享工作福利,更分享与不同伙伴同处的交流,交流公司期待的文化融合,从而天天进化成为一个更有包容力和创造性的智者。至于公司付出的成本,看你怎么计算,因为无形的交流和分享比琳琅满目的美国菜、印度餐、中华烹饪、日本料理和意大利面条要美味得多,打个比方说,一餐饭里同时品尝了上述各种异国美食,自然感觉到成为一个世界公民的优越感,如果每日和不同的伙伴同台饭聊,那么你的性情智慧当然要比原先的你高明开朗百倍。再用世俗之心想一想,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在这样的公司里干活,你还好意思不卖力气?Google总部每天这10万美元端的不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