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有两讲:作为名词,是指官府豢养的家奴,时尚话叫“五毛”;作为动词,是指行为——两者都以“只为君王唱赞歌,不为苍生说人话”为归旨,“有骨气者所不屑为”。
“帮忙”突破了做人的两条底线:明辨是非和坚守道德。
当今中国最大的事情,当属7·23动车追尾事故——死伤者招谁惹谁了,竟然追获此无妄之灾?!不论是何原因,天气的,技术的,设施的,人为的,铁道部都难辞其咎,其对事故处理的进退失据,更是犯了众怒。因此,追查事情真相,追究事故责任,质疑,质问,上访,堵路,怒骂,理所当然,起码应予理解。
“帮忙”们却是如何表现呢?
唱红,卫道,护主。
动车没出事时,“帮忙”们便起劲地炒作,忽悠自主产权,后来居上,领先世界,将来有望横行美利坚,让日德法加心生嫉妒,并拿它诠释“中国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标、本兼优,等等。
这方面的典型,当属屁股指挥嘴巴,却是大走背字的铁道部总工程师、高铁总设计师。他于23日在蓉举行的“第三届交通运输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上,为中国高铁辩护说“全盘否定有失明智”;只强调高铁运行故障“难免”,而不谈如何“避免”;还以“铁轨质量优于日欧”,进而高调坚称“中国高铁的安全保障可靠”!未料,言犹在耳,便发生了D301追尾D3115的惨剧——如此“说嘴打嘴”,其尴尬,难堪,乃至倘若知耻则无地自容,可以想见。
最令人不屑的是,事故发生后的帮忙——
有文章竟然无视逝去的39条鲜活生命,上百名伤残的男女老少,以及破碎的家庭,回避“7·23”今天事故,没事儿似的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开篇,与美国航天飞机完美收官捆绑——问题是,两者的科技含量相差不知凡几,高铁若有航天飞机的科技水平,也就不会有“7·23”了。
接着便是溢美,说中国高铁“处在走向世界领先水平的特殊阶段”,“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走完了从零到全球第一的进程”,“成为中国新的骄傲和品牌”,并说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多次以中国高铁为例,呼吁全国急追直上”云云——是否“世界领先”我不敢说,但正是“四年时间”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加上贪官贪赃,才导致了事故不断,又疏于管理,终于酿成今次大祸。
文章还列举大量事实,诸如美国航天飞机“两次机毁人亡的惨剧”,全球建成的高铁国家,韩国,日本,欧洲,德国,“车毁或者人亡的惨剧,则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再以“美国、前苏联和今天日本的核电站事故”为例,意在说明“这样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高科技必然的成本”——如此说道,冷漠生命,丧失天良,我无话可说。
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则又是强调“事发当晚,温州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雷雨天气,事故发生前半小时,有网民发表微博称,从未见过如此恶劣的雷雨天气,随后高铁由于受到雷击而停驶”,技术和人为原因,被一带而过——问题是,大饥荒怨天,今年长江流域大旱怨天,还都说得过去;而动车“熄火”也要怨天,匪夷所思,强词夺理;即使真的如此,那也只能说明设施既不科技,更不“领先”,何况,即便熄火也不该被撞——总之,人为因素,管理不善,难辞其咎。
最后,照例的赞美“面对灾难,中国的国家动员能力再次得到印证,应急、救援措施迅速到位;同时问责制也立即启动;但更为感人的是灾难发生后,当地百姓自发投入到救援当中。而幸免于难的乘客惊魂未定就立即加入到抢救的大军当中;尽管已是深夜,温州的百姓自发排队献血(想想我们的近邻日本。面对灾难他们给世界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超市门前排队购物)”——而不说其他“不同”,诸如现场挖坑,填埋车头,急着结束搜救,赶紧清理现场。
与之异曲同工,《高铁是中国必须经历的自我折磨》,更是直言不讳——
“铁路的快速进步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立下汗马之功”;
“中国交通首次冲到世界领先位置”,只是缺少“领先的经验”,事故的“严重程度在世界铁路史上……不能说它是最严重的”;
“中国人不应向在世界上第一次全面领先的中国人的团队,抡起将之‘一棍子打死’的大棒”,“舆论也要避免形成对铁路全行业职工过大的心理压力”云云。
一件死伤惨重,震惊世界,令人悲愤的重大安全事故,便被“帮忙”们如此这般地轻描淡写,稀释,扯淡;同时,极尽为权力“唱红”,开脱,并歪曲公众问责之能事——对生命如此大不敬,对权力却这般献媚,令人愤慨,鄙夷,也不吐不快。
历史上之所以一再的民不聊生国将不国,红朝60年之所以发生反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闹剧和丑剧,都离不开“帮忙”们的为虎作伥;中国之所以多灾多难,也有这些“帮忙”坏事的原因——回避矛盾,非但不认真反思,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严肃问责,反而文过饰非,掩盖真像,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如此,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
我从不“怨天”,只相信“天谴”:面对逝者,伤者,被捡回一条性命的小伊伊,如此帮忙,就不怕天打五雷轰,后人遭报应?
好在苍天有眼,“现世报”果然不爽——在选举网上,“帮忙”们已经人格扫地,斯文扫地,其哀莫大于此焉。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1158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