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1762)[转帖]爱德:对!我是“卖国贼”

这文章的标题,是在我被骂“卖国贼”时想起的。刘生敏独立竞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代表,街道选举办不告诉他选区范围,放任居委会书记撕他宣传海报我们告到公安局、区选委会、法院,都没人管,我们到市人大要求解决问题。 

市人大不安排懂选举的人接待我们,却找来区选委会和街道办的官员来搪塞应付。我生气抗议,那街道办的官员对我说“你态度好一点!”,我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什么职务?我到街道选举办没见有你。”,他说:“我的名字没必要告诉你”。我说:“你是公职人员,有告知义务。我们不能跟一个身份不明的人谈话,你不肯说明就请你走开。”

那街道办的官员大怒,站起身来骂我“你是卖国贼!”,我大声回骂“你是奴才!”,他一边走出接待室,一边回头大声骂“你是美国卖国贼!”。就在这一瞬间,我大脑里如电光一闪,觉得他骂得对,有自豪感,并且想写一篇文章说说自豪的理由,大脑里还出现本文的标题。

“卖国贼”一词是近代才有的,我估计应该在清朝末期,朝廷主子和奴才用这词骂那些和外族(外国)友好,承认和赞美外族优点的人士。明朝时候的主子奴才们对这种人不会骂“卖国贼”,而是骂“汉奸”。后来明朝灭亡了,清朝皇家本身不是汉族,不好再骂他们“汉奸”,所以改骂“卖国贼”。

骂“卖国贼”最厉害的时期是1840年之后。当时朝廷主子和奴才们妻妾成群,整日肉山酒海,昏庸腐败至极,国力日渐衰弱。英国几艘军舰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目的不是占领中国,而是与中国通商。因为鸦片发生纠纷导致战争,把统治过亿人口的大清皇朝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教科书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我觉得不妥,将写《鸦片战争新解》一文与网友们探讨,在此不赘述。

战败使得一向高傲的朝廷主子和奴才们感到蒙受了奇耻大辱,心中产生了满腔怒火与怨恨。他们不敢对洋人发泄,就倾泻到和洋人通商贸,有交往,关系密切的中国开明人士头上,包括政府外交人员。记得有一份历史资料记载,当时清朝有位驻英国大使回国后,离开北京回老家探亲,被地方官员和乡绅们一顿臭骂,骂的话就是“卖国贼”

这位大使被骂得狗血喷头,以致他的亲属们都不敢接待他。他赶紧仓皇逃离家乡,返回北京后也隐居起来不敢见人。在北京骂他“卖国贼”的人虽然没有家乡多,但到处都是冷眼。骂声伤耳,冷眼刺心,他只有隐居,忧郁而终。

连京官都被骂成这样子,何况一般人了。从1840年后,骂“卖国贼”的声音越来越响。朝廷主子和奴才们在妻妾的拥簇中,除了遛狗、玩鸟儿,就是骂“卖国贼”。那时没有广播电视,更也没广电局,只能靠大嗓门叫骂“卖国贼”,这样才能压住民间向往新生活的念头。

大清朝在一片骂“卖国贼”的声浪中日渐衰退,越是衰退骂的越厉害。到了慈禧太后当政后期,连光绪皇帝也被骂“卖国贼”。 慈禧太后临死前先害死光绪皇帝,怕他把国家“卖”给洋人,结果清朝灭了,中国人学洋人剪辫子,放小脚,穿西服,进了一大步。

中国虽然进步了,但是骂“卖国贼”的声音时隐时现,“文革”时最厉害。那时我看过一部批判电影《清宫秘史》,“人民日报”同时刊登出批判文章,标题大概是:《清宫秘史》宣扬的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它的观点是卖国主义。这是毛泽东点名批判的电影。

我当时年纪轻,大约16岁,没看懂是谁在“卖国”?都买了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30年,直到去了美国,我才明白“卖国”是怎么回事。中国近代办洋务是“卖国”;孙中山和同志们搞宪政革命是“卖国”;蒋介石引进机器发展工业是“卖国”;毛泽东促成中美建交是为“卖国”奠基铺路;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是“卖国”;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更是“卖国”。反对这些变革,反对中国走向世界,反对与世界“接轨”的人骂“卖国贼!”。毛泽东骂的目的与别人骂不一样,他骂的目的是不准被人“卖”,为了自己亲信“卖”。

我不愿落后时代,也加入到“卖国”的人群中,当起了“卖国贼”。我把美国订单拿到中国加工,再“卖”回到美国去,大约“卖”了三年多,赚了一点钱。现在我又把西方国家自由平等普世价值观“卖”到中国来,赔了一点钱。可是得到网友们的赞许,感觉很值,正在继续“卖”。我成绩很小,只能算个小“卖国贼”,我的目标是做大“卖国贼”。

街道办的那位官员骂我“卖国贼!”,我感到很高兴!我回骂他“奴才!”,他也该感到高兴!一来他确实是专制制度的奴才,二来我骂他是像针灸般刺激他,使他感到麻和痛,能恢复他的嗅觉,闻到自己身上腐臭的气味儿。这气味儿和慈禧身边那些没“阳物”的太监一样臭。他当了小官,拿了俸禄,就像奴才一般骂人“卖国贼”,完全丧失了人格,成了一条不敢报姓名职务的奴狗。

奴狗当再大的官,领再多的钱也是没有人尊严的狗,我再劳累,再贫困也是有尊严的人。那位官员骂我“卖国贼”我高兴!感谢他的骂声使我想到和写出这篇文章。我骂那位官员“奴才”,希望他改变,从此做人不做狗。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6705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