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1782)[转帖]鲁山老泉:迷途羔羊为什么不高举毛泽东

1978年的11届3中全会上两派争论异常激烈。有一天在会议休息室里,陈永贵走近邓小平,说:“小平同志,你们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那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到底还走不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到底还举不举?”邓小平掐掉烟蒂,抬头看了看陈永贵,没有正面回答,却反问一句:“陈副总理,你知道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陈永贵嘴巴张了张,答不出。邓小平两眼盯住陈永贵,批评他说:“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连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都不知道,还提这么幼稚的问题!”
毫无疑问,11届3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会议决定不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会后不久,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波澜壮阔,轰轰烈烈。
11届3中全会是一个“求变”的会议。可以想象,如果按照华国锋的“两个凡是”走到今天,我们和世界要拉出多大的距离!
我先来说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怎样产生的。
1927年秋,毛泽东策动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发动秋收起义,按照计划他们要打下长沙,先取得一省的胜利。可是湖南省“反动势力”过于强大,队伍还没有走到长沙就损失大半。怎么办?继续执行计划就有把这点“革命火种”熄灭的危险。毛泽东说服总指挥卢德铭,在三湾把队伍进行了改编修整,调整战略方向,这才有了1928年的朱毛会师,建立井冈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湾改编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求变”的会议,不保存这点“星火”,哪有后来的烈火燎原!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采用游击战术,挫败国民党三次“围剿”,并总结成“十六字诀”(有人考证版权属朱老总)。可是后来的幼稚领导人要“御敌于国门之外”,拼消耗,打阵地战,这种“蠢猪似的打法”只能是迫使红军“北上抗日”。长征途中,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终于说服躺在另一架担架上的王稼祥,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
遵义会议剥夺了李德和博古的军事指挥权,决定让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
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一次会议,遵义会议无疑也是一次“求变”的会议。
红军长征到底要“征”到哪里去?张国焘是西康,中央红军是投苏联。很明显,去西康是死路一条,投苏联虽然比唐僧取经还艰难,但希望总还有那么1、2%。最终,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二、四方面军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于1936年10月同陕北红军会合。
这个时候,红军存活的条件出现了:日本的魔爪已伸向华北,民族矛盾上升了,国民党再也不能集中力量“安内”。另外,刘志丹、谢子长在陕北也有一块根据地,可以权作中央红军的栖身之地。他决定,派张国焘的部队去苏联,自己的嫡系留在陕北,静观待变。
毛泽东又对了,不久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要抗日,红军不但不是老蒋剿灭的对象,反而成了“国民革命军”,可以名正言顺冠冕堂皇地领取国民政府的军饷了!另一方面西路军不用火拼了,假马步芳全部打掉,消除了心头之患。
我把毛泽东指挥红军的实例上升到哲学原理上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世界是变化的,人的双脚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人们做事情总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深谙唯物辩证的原理,所以他的思想的精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是暗合唯物辩证法的。
按着毛主席自己的话说,这就叫“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后来,抗战了,老毛充分利用老蒋跟日本人拼命的机会,“一分抗日二分骚扰七分发展”,鬼子一投降,华北平原一下子冒出120万八路军!再加上“接收”了日本人丢弃的大批战争物质,和苏联在东北留下的辎重,重庆谈判有砝码了:想谈就谈想打就打,老子不在乎!跟八年前雪山草地地逃窜已经天渊之别,也用不着像西安事变那样乞求老蒋“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了。
谁说老毛不是哲学家?他可是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啊!
还记得著名的黄炎培“窑洞对”吗?老毛言之凿凿,说他找到了克服“周期律”的办法,那就是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其实他心里真是那样想的吗?肯定不是。但是在那个时候他必须那样说。因为那时他还是弱者,他还需要民主人士跟他结成“统一战线”,为他撑腰,壮他声威;他还需要用民主之矛刺老蒋独裁之盾。1949年天下大定,江山是他的了,一切伪装都是多余,所以他就敢直言“说我们独裁,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说对了”。赤裸裸都不怕。
这就是老毛!说策略也好,说狡猾也罢,哪怕说流氓,但是他总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到什么时候唱什么歌”。
是啊,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多么朴素,多么通俗的道理!中国的二十四史里找不到,外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里翻不着,它既不晦涩也不深奥,但是当年的博古、李德读不懂它,今日的H姜丝读不懂它。
今天,我们来到了什么山上呢?在内部,固有的体制根本解决不了社会矛盾;在外部,一个又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启发着我们。
哥啊,你怎么就是装迷糊!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6727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