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1814)[转帖]陈子河:揭开郎咸平沈阳讲话的硬伤兼谈中国制造业该走向何方

子河点评:自从互联网流出郎咸平在2010年10月22日沈阳秘密讲话稿后,海内外学者一片沸腾议论纷纷。我特意郎咸平的打包发给英杰。他发表了自己看法。
这篇文章是根据我和英杰通信整理而成,在成文之前,我特意将英杰的信呈给博客中国两位值得尊敬的学术性作者阅读。两位前辈均对英杰看法表示极度赞同。所以征得英杰本人同意,我把此文上传至博客中国。
英杰是学贯中西的奇才,此文当时是给海外力捧郎咸平的学者当头棒喝。为了便于不懂经济学的读者理解,我化蛇添足地加注小标题。
*******************************
揭开郎咸平沈阳讲话的硬伤兼谈中国制造业该走向何方
------英杰
按语:郎咸平在10月22日沈阳秘密讲话发出的盛世危言我基本上赞同,他反对中国企业盲目购买国外品牌,我更是举双手赞成。
但是我感觉郎咸平讲话有点地方有胡说八道的感觉。
一)郎咸平不懂国情,犯了几乎所有海外学者都会犯的通病。
不过,老实说他的演讲有些危言耸听。他说中国政府早已破产,我等草民肯定没有他的数据多,但从直觉上我认为他的这个观点肯定是错误或哗众取宠。或许从地方债务、中央债务等来看,感觉吓人的不得了,可能是这样的。但他忘了中国政府自身就是企业,即公有制的政府,他的所谓财政收入、支出,并不能完全用经济学的那套理论来衡量。其实“唱衰”中国,认为中国要崩溃的言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我95年毕业后,接触了互联网,那时网络没什么限制,上美州、欧洲、香港、台湾的中文网站很轻松,接触到的中国崩溃论其实比郎教授还厉害,但最终没有一个应验的。为什么?我想这可能与中国政府自身可以算是一个最庞大的企业有关,现有的经济理论多是基于自由市场竞争,即使有凯恩斯主张的看得见的手,那前提也资本主义自由市场。这样说并不是说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而恰恰是其比较落后,经济的“人为”色彩太浓厚了,不是靠法治、市场等“自由博弈”结果,一切均依靠一个强力的政府或领袖来解决。这次来的是朱总理、温总理思想开放,鼓励企业自主发展,企业很开心。下次的总理呢?可能是另外一种思路。中国政府100%会干预企业和市场运作,企业的命运与政府政策导向休戚相关。所以有钱人认为中国有些靠不住。以前曾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应该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现在看来是有些高看他们了,这与政府太强势相关,是一个保姆,企业从没有自治过,所以温州出问题后,温总理过去也顺理成章,就好比看视自己生病的孩子。
二)郎咸平对制造业理解只是皮毛,他批评的只是制造业的表象。
宏观经济的问题太宏大了,不是我们能搞清楚的,我想还是说说我熟悉的制造业吧。郎教授对制造业并没有多少理解,虽然他很牛X的罗列了很多现象和数据,但他对制造业的理解就是皮毛。
一个完整的制造业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仅生产出产品,或者像郎咸平所说的那样“一,产品研发设计;二,关键零配件;三,渠道物流沟通。”非制造业环节,制造业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关键零配件的制造、组装制造、材料科学、物流分销等。比如我所在的电子制造业就是如此。郎咸平所说的非制造业环节,其实恰恰就属于制造业。他所批评的只是制造业中一个环节:组装制造,按照微笑曲线,这属于制造业价值链的最低端。
我不认为所谓的制造业会回笼美国或欧洲,可能会离开中国,但美国绝不会重拾这些低端的组装制造,比如他所说的福特回撤了1万多人的制造岗位,福特公司可能有许多考量,但它的国家不可能再次成为中国式的制造大国,准确地说应该叫“组装制造大国”,没有一点这种可能性,在组装制造方面,美国只会保存那些高端、高附加值、核心产品、安全、医疗等产品在自己国内,其他都会转出,即使不在中国,也会到其他国家。我们对制造业的理解误区太多,什么是落后产能、落后工业要淘汰。那衣服制造究竟是夕阳工业,还是明星行业?如果把它仅仅理解为缝纫出一件西服、衬衫,确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附加值也低,但如果当初中国的服装厂能转变思路,把它当作一种时尚产品、创新产品来对待,服装还仅仅是缝纫机缝出衣服吗?当时的决策者不盲目地引进所谓的高科技,或许中国有几个城市,比如上海,会像意大利米兰一样成为时装之都。同样的还有自行车、手表,捷安特的自行车全球买得风生水起,好的一辆十几二十万人民币,我们的飞鸽呢?永久呢?凤凰呢?
三)郎咸平和中国地方决策者一样同样都不懂什么叫核心竞争力。
中国地方决策者大多并不懂经济、科技,但体制又让他们必须是个全才,于是出台一个个愚蠢的决定。比如上海吧,历届上海政府领导的水平包括良宇老兄都算高官中的翘楚,但正是一系列愚蠢的决定,让目前的上海在核心竞争力上还找不到北,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在盲目地崇尚所谓的高科技、知识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产品在全国都叫得响,但就在所谓的高科技浪潮中,坐视那些品牌死亡。比如在电子制造行业,那时上海市政府心目中的高科技行业就是在西方已经落后的电子组装制造,但那个创造GDP快啊,而且一排排现代化组装设备,很震撼啊,所以你可以看到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开发区里有多少这种企业?2000年后政府又学会了核心竞争力,开始嚷嚷着发展核心部件,发展芯片的开发、设计、制造,于是呼啦又上了不少项目。这两年绿色、环保、低能耗又流行,于是乎,以前宠儿电子制造被打入冷宫。短短十几年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支柱产业,在我印象里已经变了两次,房地产曾赫然在列。正是由于决策者的短视,上海放弃了服装、手表、家化、电器,放弃了在这上面几十年的技术积累,转而追逐当时流行的所谓高科技,上海可以说没什么制造业,没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不是制造业。郎咸平举得富士康只是制造业中的一个分支,在电子制造行业属代工制造,我就在这个行业做,当然我公司的规模和富士康差了几万倍。
郎咸平很瞧不上富士康,但富士康是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代工企业。首先是其规模,任何一个类似苹果、DELL、HP、IBM、NOKIA的国际巨头,不可能在全球找到一个类似富士康这样可以提供全面制造服务的公司,可以提供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CABLE、塑胶壳、金属壳、开模具、连接器、电子组装、物流分销,这让他在与这些巨头们谈判时,并不是一无是处。所以,他可以从这些巨头中抢回订单。反过来,又因为他的订单,使得它在供应链管理这一块,处于强势地位。其次富士康不仅仅是电子代工制造,它全球注册的专利也不在少数,也可以说富士康自身是研发型企业,其实很多电子巨头的设计就是由他们完成,贴上巨头的牌子而已。笔者所在公司就与富士康某事业部,合作开发NOKIA的一款产品,产品虽然开发成功,但NOKIA取消了项目。现在我抽屉里还有几台打着正品NOKIA logo的样机。这一点也让富士康并不像郎教授所理解那样。最后,富士康是靠做连接器、电脑风扇起家的,富士康的连接器占全球70%的份额,而富士康连接器、风扇很少在市面上零售,它基本上都用在了他代工产品上面,这也是它的核心能力。说了这么多,只想表述郎教授对中国制造业的表象批评的很到位,低附加值、污染等等,但制造业的问题不在什么定价权、不在什么人工成本,而在于没有核心竞争力。
四)什么叫制造业大国?
什么叫制造业大国?美国、德国、日本是真正的制造业大国,哪怕现在他们国内不生产一台IPAD2、一台丰田车,中国大陆、韩国、台湾只能算半截子制造业大国和地区,这里面中国大陆的实力更强些,虽然表面上看三星、现代的各类产品挺牛气的,但可能超越前三个国家的只有中国。
制造业大国的三个特征:1)工业母机的制造;2)核心材料;3)核心部件。
什么叫工业母机,制造产品的设备。比如车、钻、铣、磨等机床、生产芯片的光刻机、电子组装用的贴片机,掌握这些设备的生产才是制造业最丰厚的利润源泉。比如在电子组装业中,我国的贴片机100%进口,一台贴片机动辄几十万、数百万,光我公司在短短几年已经进口了十几台,最贵的一台近500万,进口来后生产如郎教授所说的低附加值产品。这三个国家垄断着高附加值的设备制造。核心材料,如今全球的新材料、新技术几乎全垄断在这些发达国家手里,这两年中国叫嚣的太阳能、光伏,但其核心材料均需进口。打开你的手机、笔记本电脑,这些全是中国造,但除了外壳、一些低端的电阻电容,80~90%的金额零件均需进口或合资。美国、日本、德国可以不在国内组装一辆汽车、一片液晶屏,但利润依然会源源不断地滚入他们的口袋,无其他原因,他们控制着核心部件,如发动机、液晶面板、变速箱。我们用的空调,如压缩机用得是三菱的,效果就是好,国产的就是不可以。
外资企业也利用这一点,在国内设厂,把利润流向本国,他可以高价卖给你核心部件,而且这些部件可能还在国内组装。所谓制造业大国,就是这样一些国家,哪怕全球都不给他供应了,他可以立刻开动国内生产,自给自足。而像我国现在工业母机基本全靠进口,核心材料和核心部件也是如此。很危险啊!在三十几年前不是这样的。比如在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电子研究所、机电研究所曾经模仿国外设备,开发出电子组装用的丝网印刷机、贴片机,但到八十年代后期、整个九十年代,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错误的决策,淘汰所谓落后技术、改制,全没了。上海的那一套技术资料被所里的一位科技人员,拿出去自己开公司,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量产的一批设备,我曾经也去过他的设备制造厂,跟当时国际流行设备有差距,高中生和大学生差别,但生产低端产品无任何问题。不过他是一家私人公司,又没有大笔资金投入,所以他赚够了下辈子的钱,就关停了。但同期韩国设备慢慢推出,由刚开始的乏人问津,到现在可以从日本、欧洲同类型设备中分一杯羹。还有电子浆料,八十年代还有国产的,九十年代后期我到一家电子公司打工时,已经完全进口了,全都是国外品牌。我相信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都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在制造业上最大的损失就在于1)品牌的消亡;2)各行业的技术人才流失,比如机床制造业,比如电子制造业,都是如此。建国三四十年积累的技术人才,几年里就全部败光了。如果政府当年不这么急功近利,每个城市立足自己城市特点发展,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像现在千人一面的发展模式,上海和苏州产业的重合度很高,广州和深圳也一样。比如上海,像服装、机床、电器、家化等,可以加工不在上海,但研发、市场、渠道完全可以在上海得到长足发展。
五)郎咸平不懂什么叫定价权。
郎教授谈的没有“定价权”,我认为很荒唐。什么是定价权,他举了我所属的行业的故事,又讲了铁矿石,故事很动听,他的言论也能博得一些掌声,可掌声之后,还有什么呢?比如我们这个行业,所谓价格很透明,只看单价,从七八厘人民币到一美分都有,但都与后面的量有关系。我们小公司只能与中小客户做生意,我们之间的价格有一定的默契,大家都不会太离谱。APPlE、HP、DELL、NOKIA等公司产品的代工,他们也只能找富士康、伟创力、SCI、广达等台湾、新加坡大公司,他们的订单就在这几家公司滚动,其他公司很难染指,其实这就是“门当户对”。APPLE为了自己产品的可靠性,他也只能找这几家公司,大家为了彼此的利益,都不会把对方置于死地,就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至于铁矿石,具体中国拿到的价格和国外的价格有多大区别,我不知道,但这与定价权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世界上又不是只有中国有钢铁公司,德国的克虏伯、韩国的浦项制铁、日本的新日铁,他们是怎么谈的,据前两年矿石需求量最大时候,三大矿石公司说浦项制铁、新日铁都已达成了长协价,那你中国凭什么达不成,凭什么你就想拿低价格?你的量大,拿优惠价可以理解,可你看你连内部都搞不清爽,钢协内鬼一大堆,钢厂为了自己的利益,那边钢协还说绝不松口,这边一大钢铁公司,已达成了新价格,更不要说那些不属钢协的小厂、日照港的进口。如果你中国公司能抱团打天下,在矿石价上会这么被动吗?我所在行业也一样,大家为了一些订单,被OEM厂商玩得团团转。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郎教授根本没有考虑,同样的价格其他钢铁巨头,并不叫苦,你中国钢铁公司为什么叫苦呢?同样的铁矿石,别人生产什么?我们在生产什么?这才是关键问题。所谓定价权,不外是郎教授创造出的一束烟花,很绚烂、给力,但过后啥都没有。
六)面对制造业缺乏核心能力,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
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就在于缺少核心能力,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目前状况有好转吗?至少在政府层面还是很不乐观,比如你们广东那,汪洋把不少所谓落后企业赶出去,上海也一样。但政府思路真不能这样,这个世界上没有夕阳和落后产业,只有人的思维夕阳和落后。我大学同学在佛山一家生产车用轴的工厂工作,他们的车轴往往是厂里检验合格一根,外面用户的车就拉走,抢货呀。经济学家来考察都说在我们眼里这就是一个夕阳产业,真难以理解你能做这么大,还能赚钱。
政府真正要做的是工作是什么?
1)扶植和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税收给予优惠。而不是世界流行什么概念,自己就引进什么。企业只要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就不应该因为它是什么产业,予以歧视。
2)其次鼓励和保护品牌,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不保护真会阻碍国家的创新能力,忘了是MP3还是U盘,里面一个是中国人发明的,乔布斯说要改变世界,这两个产品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APPLE做得这么大,我们那位发明人呢?
3)鼓励企业在研发和建立品牌上投资,至少在这几年里,严格限制国内企业收购国外品牌、技术。这纯粹在浪费钞票。比如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花了十几亿美金,买来干啥?个人电脑还有什么技术?核心技术里的CPU、LCD,你买了IBM的PC部门,你也拿不到。况且IBM在九十年代中期就主要靠服务器、服务赚钱了,这些是他的核心业务。李书福买VOLVO,你怎么消化这么大的公司,他的技术你能拿到吗?品牌的使用更是很严格。汽车的核心在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核心技术能靠买来吗?我强烈怀疑。TCL收购汤姆逊、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都是很失败的案例。前几年BENQ多牛X啊,现在怎么样。与其拿这么多钱收购国外企业、品牌,不如把这些钱投在国内技术、品牌开发上,我相信我们中国人惊人的创造力。这些钱如果一定要购买国外东西,那就多购买资源、黄金等。
七)中国制造业总体还是乐观。
我对国内制造业总体说还是乐观的。怎么说呢?虽然有种种不是,但希望还是满大的。比如在电子行业,虽然这么都不在国内掌握,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也不是一无所获。产生了不少有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华为吧,无论是西门子,还是ALCTEL,谁敢小觑他的实力?更小的企业呢,虽说山寨漫天飞,但经过整合后,会有很大竞争力的。很多手机的正规军,以前也是山寨公司。我面对中国制造业现状,就如反思毛泽东时代留下的工业遗产时感觉一样。毛时代的工业化政策,留下很多诟病,但他死后是第八大工业国,是一个可以改革的工业体系。同样,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里面的弊病一定也很多,但至少我们面对的是第二大经济体的改革,而不是非洲的经济体。
结束语:想做帝王师是郎咸平等人的致命缺陷。
说实话,郎教授的书看了几本,文章也读了几篇,但我不怎么佩服他,还包括中国其他几个名气山响的经济学家。他们都是“用世”心太强烈,潜意识里都想做帝王师,所以都忽略了自己做为一个学者的学术天职,写出的所谓经济学著作,都是跟我们这样闲谈似的作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累积了大量的数据、案例,由一个完全封闭的斯大林式经济体,到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期间累积的经验、教训,可以演绎、归纳出多少定律?但中国的经济学家有愿意做这样琐碎、冷清的工作吗?没有这些工作,所谓的中国经济学不外就是网上经济发烧友的水平。我看得经济学书籍不多,只看了《国富论》、《选择理论》,还有就是因为管理工作需要读了两三本MBA的《经济学》。本来也没有什么自个评论经济学。不过我自认文学、历史、政治和军事理论这几个方面还是读了不少书,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我阅读中国当代的文学评论、历史专著、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文章时,常骂他们写出这些狗屁文章。其实,你不必把学术研究看得很神圣,这也是一种职业,跟工程师、厨师、糕点师一样,要做的顶级,都需付出努力,最好的,要有天才。比如历史研究,像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顾颉刚等,没有一定天才,很难有他们的成就。
但就如工程师、厨师等职业,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只要肯努力,都可以获得国内和国际的认可。学术研究也一样,那些学者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面对学术资源进行研究,他们做得就是这些事,但写出的东西让我们这些票友性质的人看了都不高兴,那你还研究个啥?如果厨师端上得只是大众水平多一点的饭菜,你会满意吗?中国这几年学术研究谁能满意。我曾邮购了一套据说是国内最权威的军事研究理论的书籍,花了几百元,打开后,我那个后悔呀,里面的内容都是在嚼剩饭。
http://huhuanziyou888.blogchina.com/1220532.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