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转帖]李吉诃德:凤姐凤兄的“化学”反应
罗玉凤不愿面对国人的百般“尊重”,远走美国,去感受那里“一塌糊涂”的教育与历届“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总统。这样的“趋害避利”的事情很多,而且越来越多。既是她一意孤行,也就只好由她受害去吧。 然而凤姐优质的早期教育却是在中国完成的。她精通琴棋书画兼古汉语,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统治前三百年后三百年,智力秒杀爱因斯坦拿破仑马克思鲁迅曹雪芹等等,而今后的“爱拿马鲁曹”因不幸与她临近,只能徒叹生不逢时。 中国的大学里凤姐最看重北大,也不是因为自己——以她的才华北大再大怕也难入她的法眼——而是为了爱人。凤姐择偶标准的首条就是必须为北大(或清华)硕士毕业生,且必须是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仿佛错过一年半载,那个硕士就失贞了一样。 美国彻底改变了凤姐,现在就连“亚裔”也被她拒之门外,似只有欧美人士才好“鸾凤和鸣”。这自然与“一塌糊涂”的美国教育有关,然而她竟然有效。 不知是罗玉凤使我想到了周其凤,还是周其凤使我想到了罗玉凤。总之凤兄凤姐尽非凡人,又都与中美教育有关:一个是中师学校,中师文凭;一个是高等学府,一校之长。一个是美国进行时;一个是美国过去时——据说凤兄周其凤早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按最新的理解,大约“麻省”就是“培养麻瓜的省份”,却为中国培养出了一位顶级大学的校长。从逻辑上讲,这是美国教育的一次意外,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份意外所得。 身为北大校长,凤兄的当量自然比凤姐更大一些。不仅校长,他还是“化学家、教育家、科学院院士”兼“词作家”——大作《化学之歌》风靡一时,“不得不火”。加上他对“三妈”教授孔庆东的力捧,再加他对美国教育与美国总统的炮轰,正可谓风头大作,雷电交加的气候。 凤兄讲话喜欢大手一挥,一概而论。“美国的教育”,“每一任总统”,仿佛连一点例外的机会也不给他们。大约坐过敞篷车检阅过“军队”的人多是如此,我不知“一塌糊涂”、“不尊重人”的断言从何而来,是确有凭据还是脱口一说。“我以为”作为教授大大咧咧、信口胡说并不奇怪——参照孔庆东——,而作为北大校长,这样短根据、不诚实地评价别国的教育与总统,先就将自己的教育露了底。 美国的教育如何似不能一概定论,至少她与中国教育的大一统格局不同,各地各校或都有自己的方式与特色,不像中国只许一个“特色”被尽情使用。美国人的“素质”与“成就”虽不比中国人更好,却也不是很差,所以“一塌糊涂”之说倒是有些糊涂了。 至于美国“每一任总统不懂尊重人”的定论更是独特。美国总统是民选总统,选民何以如此自贱,推举一个不尊重自己、将个人意愿强加于自己的蛮人?况且总有一些例外:杰斐逊不尊重人也就不会有《独立宣言》以及“民主巨擎”的称誉,林肯不尊重人也就不会有黑奴解放,罗斯福不尊重人也就不会有法西斯的覆灭……。自然以“辩证法”论,他们只是“不尊重”殖民者、奴隶主与独裁者罢了。 凤兄的这些话不是放在《化学之歌》的创作体会里对大学生讲的,而是面对更多少不更事的中学生讲的。这样满嘴里跑动车的讲法迟早都要追尾、出轨。我并不担心他们一时被你骗到,我担心的倒是他们有一天了解了真相,对你及北大的看法就会掉转过来,觉得你真像一个“化学过程的结果”,而北大也真是一个“化学过程的场所”。 许多人都有一个误区:每一提到北大校长,脑子里便会把蔡元培、胡适、马寅初拿来比较。这显然很不公平,很“不懂得尊重人”。如同如今的北大早已没有了鲁迅、钱玄同、林语堂,只有这个那个或者那个这个。 其实中美两家谁的教育更“一塌糊涂”并不好说,因为没有切实的标准或切实的统计——也无法统计。凤兄拿总统是否尊重人来做标准,几乎就是拿“孔子和平奖”当作“化学奖”来颁,类似驴唇与马嘴间的关系。 我倒觉得或许以一地一校来做比较更切合一些,比如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北大不妨晒晒自己贡献了多少社会精英,或者自食其力、不与所谓“社会价值”同流的肉贩农夫等等。或者相反,比如培养了多少王益那样貌似人才的贪官败类。 若更进一步,“我以为”还有一个角度,就是要看教授。学生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教授身上——相反亦然。比如任何一所大学的教授总不免会有个别剽窃者、盗窃者、贪污者、诈骗者、诱奸少女者、污言秽语、少廉寡耻者……,但倘若一所大学竟“包容”了所有上述之人,她的“教育”等等也就不必赘言了。 不论个人还是大学,甚而教育,其实任何一个“化学过程”的表现形式并不重要——究竟是73还是84,校长还是院士,合唱还是讲演,“一塌糊涂”还是一派井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健全与健康的元素作为基本。先天最好,先天不足便后天寻补,否则,不搞什么“化学”也好。http://lijihede1794.blogchina.com/1233652.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